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场地污染评估与修复实验室挂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负责人廖晓勇博士接受授牌。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和设备,正是场地污染评估与修复团队承担的一个“863”项目,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团队创新的着力点,不仅在技术研发上,也在推广模式上。
将地理学方法引入环境评估
中科院、高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很多机构都开展环境评估,作为地理资源所的研究团队,他们一直强调:把地理学方法和技术引入污染评估。
比如如何科学计算地下土壤量?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缺乏科学准确的方法。以往的方法,或是在地下打孔,通过孔的超标率来估算土方量,方法显然过于简单;或将土壤按平面分割,分层分析污染面积及程度,这样又忽略了层与层之间的污染状况。
“我们有专人开展研究,利用三维空间插值技术更准确地确定污染物聚集区,以及估算地下污染土方量。”廖晓勇说,这样将使地下“黑箱”环境污染评估更加科学,“精准的评估是有针对性修复的前提”。
今年4月,河北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地下水变成红色,沧县环保局局长因“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红豆也能染红水”等语录得名“红豆局长”,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那么,沧县的污染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公众总是健忘的,当眼球被芦山地震等大事件吸引的时候,只有科学家们会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不断追索。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规划院、中国地质大学联合进行了沧县污染评估,目前已完成第一期评估,“大致了解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类型,并初步判定了污染的因果关系”。
通过评估了解污染造成的损害,从而确定修复的方法和投入,这是沧县污染评估的落脚点,研究团队也借此尝试践行评估与修复结合的理念。
据悉,在环保部近期启动的环境损害评估工作中,该团队承担了其中污染场地的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编制工作。这一技术规范,还将成为场地污染诉讼案件评估场地环境污染损害与损失的工作程序。
用修复技术叫停“土方工程”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多采用挖掘、固化等相对简单的手段,无法达到真正意义的修复。业界称之为“土方工程”,即将一地的污染土壤,经过“包装”后位移至另一处,尽管会采取一定的处理方式,但始终存在隐患。
“土壤修复是逐渐增加认识的过程,这种局面很快将发生改变。”廖晓勇说,这个过程也伴随着修复技术的发展。
现有修复技术包括淋洗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气相抽提、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等。“各种技术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土壤淋洗技术能够实现高浓度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但我国相关研究却很少。在“863”项目支持下,场地污染评估与修复研究团队积极开发新型高效的淋洗制剂、研究强化的淋洗方法和原理、发展最优化的淋洗工艺,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快速淋洗修复设备。
研究团队参与的另一个“863”项目是利用固化/稳定化(S/S)技术进行土壤修复。1982~2005年,美国超级基金共对977个场地进行修复或拟修复,其中217个采用S/S技术。该技术具有快速、有效、经济等特点。
此外,该研究团队开发的“工业污染场地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气相抽提和生物通风修复技术”,入选2010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这两项技术用于处理进入土壤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我们开发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针对难以降解的多环芳烃、苯胺、二甲苯等有机污染物,修复效率达到90%以上。”廖晓勇说。在北京科委支持下,第一代车载式污染场地修复设备已经完成。目前,在中科院支持下,第二代设备正在研发中。
今年,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了过硫酸盐氧化修复多环芳烃机理研究论文,研究结果揭示了活化过硫酸盐的作用机制,并为建立化学氧化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场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模式创新让技术用起来
研究团队办公室门口挂着“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联盟”的牌子。联盟于2010年成立,致力于在整合污染土地修复领域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资源和服务三个层面的突破,推动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化进程。
廖晓勇是联盟的第一任理事长,在整合了产学研各方力量之后,仍感土壤修复技术推广难。“我们团队储备了很多技术,但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一项技术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推广应用。”
一次学术会议上,有企业家提出:“我国科学家研究的修复技术不实用。”
对此,廖晓勇当场以“三大板子”反驳:监管者对修复技术缺乏科学与正确的认识;修复企业为盈利往往不愿意使用先进修复技术;科学家也存在实用性技术研究不足的问题。三者应各打一板,不能只怪科学家的研究不实用,何况中国场地污染修复起步确实较晚。
“政府和业主对国外技术有崇拜性和包容性,对国内技术也应该有包容性。”廖晓勇说。
相比研究进展,研究团队成员更希望看到技术能够用起来,“哪怕免费使用”。
“企业总是低估国内技术,还没有尝试和PK就判了死刑。”在多个场合,该研究团队都呼吁一个观点:在国内建立一个开放平台或样板工程。目的是让国内科研工作者研发的技术在场地中实践起来,也可以引进国外的同台竞技,相互促进与提升。
这个想法仍停留在脑海中,尚等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另一个缓解技术推广难的创新想法已付诸实施。
研究团队正在编制污染场地修复决策系统。该软件能辅助政府、业主和利益相关方决策,针对污染场地提供修复技术、目标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第一、第二两个模块已经完成,前者是污染风险评估模块,后者则是技术筛选模块。未来,软件还将不断增加修复费用估算、技术工艺参数等模块。
“我们了解修复技术,掌握很多技术参数,具有决策系统开发的优势。”廖晓勇说,期待三四年后能做出个像样的软件来。
相关文章
杭州新闻网所有 版权所有(C)1999-2015 jiankang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4038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06003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粤)字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6152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
广告招租QQ:369239560 广告招租电话:13028874888